圆锥曲线与极坐标 参考 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33808071
极坐标 在平面内取一个定点 O ,叫极点,引一条射线 O x ,叫做极轴,再选定一个长度单位和角度的正方向(通常取逆时针方向)。对于平面内任何一点 M ,用 ρ 表示线段 OM 的长度(有时也用 r 表示),θ 表示从 O x 到 OM 的角度,ρ 叫做点 M 的极径,θ 叫做点 M 的极角,有序数对 ( ρ , θ ) 就叫点 M 的极坐标,这样建立的坐标系叫做极坐标系。
极坐标系用长度和角度取代了二维的坐标,相对于一般的直角坐标为下面的优点:
设 M 为平面上的一点,它的直角坐标为 ( x , y ) ,极坐标为 ( ρ , θ ) ,易得互化公式 :
{ x y = ρ cos θ = ρ sin θ or { ρ 2 tan θ = x 2 + y 2 = x y ( x = 0 )
圆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(1)以焦点为极点
记 ∣ PF ∣ = ρ ,P 到准线 l 的距离为 d ,焦点到准线的距离为 p ,由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知 d ρ = e ,由图形可得 d = p + ρ cos θ ,代入得 p + ρ c o s θ ρ = e ,整理后得到圆锥曲线的统一极坐标方程 :
ρ = 1 − e cos θ e p
当 e = 0 时,轨迹为圆;0 < e < 1 时,轨迹为椭圆;e = 1 时,轨迹为抛物线;e > 1 时,轨迹为双曲线。
(2)以坐标原点为极点
在这里只考虑椭圆与双曲线的情况,抛物线也可类比:
椭圆或双曲线的标准方程(焦点在 x 轴上)为: a 2 x 2 ± b 2 y 2 = 1
代入 x = ρ cos θ ,y = ρ sin θ 得:
a 2 ρ 2 c o s 2 θ ± b 2 ρ 2 s i n 2 θ = 1 ,提取 ρ 2 得:
ρ 2 1 = a 2 cos 2 θ ± b 2 sin 2 θ ,此方程表示椭圆或双曲线的轨迹。
取加号时,轨迹为椭圆;取减号时,轨迹为双曲线。
一些结论
如图,F 为圆锥曲线 E 的焦点,过 F 的直线交 E 与 A , B 两点,设直线 A B 的倾斜角为 α ,则
∣ A F ∣ = 1 − e cos α e p , ∣ BF ∣ = 1 + e cos α e p ∣ A B ∣ = 1 − e c o s α e p + 1 + e c o s α e p = 1 − e 2 cos 2 α 2 e p
(看成以 F 为极点的极坐标系,由圆锥曲线方程 ρ = 1 − e c o s θ e p ,令 θ = α 可得 A 点的 ρ ,即 ∣ A F ∣ ;同理,令 θ = α + π 得到 B 的,再用诱导公式 cos ( θ + π ) = − cos θ )
当椭圆与双曲线以标准方程表示时,焦准距 p = c b 2 ,离心率 e = a c ,那么
∣ A F ∣ = a − c cos α b 2 , ∣ BF ∣ = a + c cos α b 2 ∣ A B ∣ = a 2 − c 2 cos 2 α 2 a b 2
若 ∣ BF ∣ ∣ A F ∣ = λ ,则 1 − e c o s α 1 + e c o s α = λ ,解出
e cos α = λ + 1 λ − 1
已知 e , λ 时,可用上式求倾斜角。
特殊地,当该曲线为抛物线时,e = 1 ,有
∣ A F ∣ = 1 − cos α p ∣ BF ∣ = 1 + cos α p ∣ A B ∣ = sin 2 α 2 p
应用 (1)以焦点为极点
例 1 (2017 年全国Ⅰ卷)10.已知 F 为抛物线 C : y 2 = 4 x 的焦点,过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l 1 ,l 2 ,直线 l 1 与 C 交于 A 、B 两点,直线 l 2 与 C 交于 D 、E 两点,则 ∣ A B ∣ + ∣ D E ∣ 的最小值为( ) A.16 B.14 C. 12 D.10
解 p = 2 ,设直线 A B 的倾斜角为 α ,则直线 D E 的倾斜角为 α + 2 π
使用结论:∣ A B ∣ = s i n 2 α 2 p = s i n 2 α 4 ,同理 ∣ D E ∣ = s i n 2 ( α + 2 π ) 4 = c o s 2 α 4
所以 ∣ A B ∣ + ∣ D E ∣ = s i n 2 α 4 + c o s 2 α 4 = ( s i n 2 α 4 + c o s 2 α 4 ) × 1 = ( s i n 2 α 4 + c o s 2 α 4 ) ( sin 2 α + cos 2 α ) ≥ ( s i n α 2 sin α + c o s α 2 cos α ) 2 = ( 2 + 2 ) 2 = 16 (柯西不等式)
例 2 (模型来自于同济大学自招题)已知椭圆 C : 4 x 2 + 3 y 2 = 1 ,过左焦点作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,交椭圆于 M , N , P , Q 四点,求四边形 MNPQ 的面积的取值范围。
解 依题意 e = 2 1 ,p = 3 ,设直线 PQ 的倾斜角为 α ,则直线 MN 的倾斜角为 α + 2 π
∣ PQ ∣ = 1 − e 2 c o s 2 α 2 e p = 4 − c o s 2 α 12 = s i n 2 α + 3 12
用 α + 2 π 代替 α 得:∣ MN ∣ = c o s 2 α + 3 12
所以 S = 2 1 ∣ PQ ∣∣ MN ∣ = ( 4 − c o s 2 α ) ( c o s 2 α + 3 ) 72
此处换元后易求得范围。
例 3 已知梯形 A BC D 满足 A B / / C D ,∠ B A D = 4 5 ∘ ,以 A D 为焦点的双曲线 Γ 经过 B , C 两点,若 C D = 7 A B ,则 Γ 的离心率为 A.4 3 2 B.2 C.2 3 2 D.2 2
解 延长 C D 交 Γ 于点 E ,由对称性知 D E = A B ,因此 D E C D = A B C D = 7 即 λ = 7
运用结论 e cos 4 5 ∘ = λ + 1 λ − 1 ,得 2 e = 8 6 = 4 3 ,e = 4 3 2
(2)以坐标原点为极点
例 4 已知椭圆 C : a 2 x 2 + b 2 y 2 = 1 ,过原点作两条射线 O A ,OB ,交椭圆于 A , B ,且满足:O A ⊥ OB ,求证: ∣ O A ∣ 2 1 + ∣ OB ∣ 2 1 为定值。
解 1 以坐标原点为极点,x 轴为极轴,建立极坐标系,则:
x = ρ cos θ ,y = ρ sin θ ,代入椭圆方程得:
ρ 2 1 = a 2 c o s 2 θ + b 2 s i n 2 θ
设直线 O A 的倾斜角为 θ ,则直线 OB 的倾斜角为 θ + 2 π
∣ O A ∣ 2 1 = ρ 1 2 1 = a 2 c o s 2 θ + b 2 s i n 2 θ
用 θ + 2 π 代替 θ 得:
∣ OB ∣ 2 1 = ρ 2 2 1 = a 2 s i n 2 θ + b 2 c o s 2 θ
两式相加得: ∣ O A ∣ 2 1 + ∣ OB ∣ 2 1 = a 2 c o s 2 θ + s i n 2 θ + b 2 s i n 2 θ + c o s 2 θ = a 2 1 + b 2 1 ,为定值
用此方法的证明极度简洁,但担心会被扣分,因此给出如下“角参”的做法:
解 2 记 ∣ O A ∣ = m ,∣ OB ∣ = n ,∠ A O x = θ ,∠ BO x = θ + 2 π
则 A ( m cos θ , m sin θ ) ,B ( n cos ( θ + 2 π ) , n sin ( θ + 2 π )) ,即 B ( − n sin θ , n cos θ ) ,代入椭圆方程得:
m 2 1 = a 2 c o s 2 θ + b 2 s i n 2 θ
n 2 1 = a 2 s i n 2 θ + b 2 c o s 2 θ
两式相加得: m 2 1 + n 2 1 = a 2 c o s 2 θ + s i n 2 θ + b 2 s i n 2 θ + c o s 2 θ = a 2 1 + b 2 1 ,为定值。
其实本质上还是极坐标的思想,不过这样写就不会被当作超纲了。
在这里有人可能会想到椭圆的参数方程: ( a cos θ , b sin θ ) 但是由于参数方程里面的 θ 并没有明确的几何意义,垂直难以表示,因此在这里不能使用!